查看原文
其他

记住回家的路标,找寻失落的记忆

柳映晓日 智海淘珍 2022-10-15

您还以可长按上图二维码识别,关注智海淘珍哦!

编首语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出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词《浣溪沙·渔父》。词中的西塞山,在今天湖北黄石,与长江相望的正是湖北浠水县的散花洲,散花洲又名散花滩,位于西塞山对面的长江中心,方圆2公里,四面环水。散花之名,源于吴王在散花洲犒赏三军骊酒散花的传说,散花洲也叫散花营,在今天的散花镇。你了解你家乡的前世今生吗?你知道你家乡得名的由来吗?且看作者的美文!

记住回家的路标,找寻失落的记忆

——被叫错的散花几个小地名杨  毅普天之下,莫不需名。地名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记忆,是情感的寄托,是每个人的根与魂,是游子回家的路标。每一个地名都是有来历的。或雅、或俗、或美、或丑,它们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很多地名还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了编写《浠水地名故事》,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地名被误记讹传,有的地名错得面目全非,有的错得令人忍俊不俊。比如,散花镇花园岗村有个村民小组应该是“拱辰塆”,“ 拱辰”,词义是拱卫北极星,语出《论语 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并且塆南边有一古石拱桥,叫拱辰桥。现在错为“拱振塆”。一个很有文化内涵的地名,错得毫无文化内涵。还有新庙村有个村民小组在卫星地图上标为“只甫塆” 。“只甫”二字何意,“zhifu”究竟是哪两个字,都不得而知,这个令人费解塆名,极有可能错了。错的一个小小的地名,可能漏掉的是一段历史,遗失的是一份文化。这里选择几个被叫错的小地名,还原它们本来面目。

祭仓塆——鄂东祭仓民俗的活化石

关于祭仓塆得名的由来,已在《浠川文学》上发表,这里不再赘述。

鲁伍——见证散花洲移民开发的历史浠水县散花镇鲁屋村,该村的退休老师鲁世民说,其实鲁屋应为“鲁伍”,与三国时的鲁肃无半毛钱关系。东汉三国时,长江中已出现了三个连串的江心洲,位于回风矶至西塞山之间,三国以前(公元220年),散花左江淤为峡江,称散花夹。散花右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描述“江水又东迳南阳矶(今回风矶),水势迅急,江水又东迳西阳县故城南,江之右岸有黄石山,即黄石矶也”。入明(1368年)后,左江逐渐淤死,只剩下夏浦(今策湖)。散花洲(指现在的李渡、钱铺、涂墩、沈墩、鲁屋、五一港、散花、车站、周墩、团林岸等十个行政村)成为江边滩涂。明洪武年间,时局平定,休养生息,政府鼓励人们移民到散花洲开垦,先是军伍屯地,后来渐渐有非军屋移民开发。随着人口的增加,散花洲开始修筑江堤。《浠水县志》载“明正统十年(1445年)蕲水知县胡奎‘谋以竹笼,篝石塞其口,使湖水不流入江,取土实其港(回风矶处),江流不入湖,二水既分,底址乃见’。受命耆老谢居安、黄北荣、涂得义、董夫丁筑垒而高之,经始于乙丑十一月之朔,告成于次年三月之望,工以万计,遂名之曰万工堤,乃立庙矶上,以祀江神,用压水物。万工堤矮小,夏秋汛期,散花洲汪洋恣肆,古称坼湖,冬春水退,坼湖成为大片沙洲,间或有一些水面,较大的一块大的水域,即今策湖。最先进入散花洲开发的是朝廷安置具有战功的军人家眷以及后裔编为“伍” (俗称为军家)。鲁屋村鲁姓先祖名鲁承恩,明代京师守备,驻守怀来。据《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纪二》以及《鲁氏宗谱》记载,明嘉靖二十七年九月(1548年),俺答犯宣府,深入永宁、怀来、隆庆,守备鲁承恩等战死。鲁承恩战死后,朝廷念其战功,其后裔享受军籍,安置在今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甘鲁村,种田不纳税。明代正统年间万工堤建成后,到清代初年,散花洲已成为大片陆地。鲁承恩的后裔们人丁兴旺,地少人多。有一支人由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甘鲁村迁到散花洲开垦荒地,筑高墩以居,继续享受军籍,享受不纳税。这支人为纪念先祖,原将其高墩的居住地叫“承恩屯”。后改为“鲁伍”。这些军家的垦荒者,实行军事化管理,平时耕种,不纳税,战时出丁,先期移民开发的军家以姓氏编有王、钱、姚、鲁、罗、高、郭等“七伍”。清初,从蕲州、大冶、阳新等地无军籍民众(俗成为民家)陆续自发进入散花洲垦荒。民家苛捐杂税沉重,民家大量涌入,产生了湖塘水面以及土地之争。乾隆三年(1738),沈姓与涂姓两大家族为争大湖牧场发生械斗,致人死伤,反复争讼近十年,惊动黄州府,乾隆十二年,由都察院批文,黄州知府在鹿野庵定案。乾隆十九年双方在黄州知府主持下在庵里刻下《各宪专谳定案碑》,划清草场界线。该碑至今收藏于鲁屋村的鹿野庵中。

夏秋汛期水灾依旧严重。清咸丰三年(1853年)计有王、钱、潘、鲁、罗、李等七姓围垸,并建庙作记。
1951年,蕲春县管辖的散花洲,指现在的李渡、钱铺、涂墩、沈墩、鲁屋、五一港、散花、车站、周墩、团林岸等十个行政村地盘(钱铺村退休老师陈子山老人说,清代至民国时,上洲为钱铺乡,下洲为唐四乡)以及今策湖水面划归浠水县管辖。散花洲曾设置为散花乡,散花公社,散花镇。策湖在1952年建为策湖养殖场。农村初级社时期,鲁伍称为团勇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称为团勇生产大队。改革开放后,撤乡建镇,团勇大队称为鲁屋村。数度移民让这块土地在兼收并蓄中崛起。建国后,党和政府加强散花洲水利设施建设,散花洲一度成为浠水的粮棉生产基地。立马桥?石桥?——见证交通出行的历史散花镇小河流众多,明清时建了许多小石桥,目前保存完整的是在散花镇胡祠村与策湖管理处仙女庙村交界处的一座古石拱桥。是古时兰溪集镇到福主集市的必经之地。有人称为栗木桥,也有人称为立马桥。究竟叫什么名字,莫衷一是。这座石拱桥,是福主潘家花园潘绍经之父潘伊超主持兴建的。潘伊超生卒不祥,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优贡,长子潘绍经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次子潘绍观(1754——1797),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官至奉政大夫、刑部郎中、韶州知府。潘伊超年四十五而卒,生前尊父潘秉礼遗嘱捐资五百金兴建了石拱桥。据说潘秉礼当年中了进士,在外面当官。他对乡亲很尊重,常常从外地回乡探亲,就在这座桥前面将马缰勒住,飞跑的马突然被主人勒住马缰停了下来,陡然后脚站起,前脚立在半空中,很是惊人。潘进士下马后就和迎接他的乡亲一起走回家。潘进士在此勒缰立马,人们就将这座桥叫做“立马桥”了,也有人认为在修建石拱桥之前,是用栗木树做的木板桥,应该称为“栗木桥”。

散花镇石桥村与新庙村之间有一条小河流,河上有一座古平板石桥,中间是一个菱形的桥墩两边分别用六根宽大的沙石条铺成。两村以河流为界。小河东边是新庙村大片的农田,西边是石桥村一道道小山岗。石桥村的杨家湾就在这石桥附近。建国以前,是连接蕲春彭思桥与浠水的兰溪两大商贸地中间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只是人行小道。该桥何时所建,何人所建,均无史料记载。据1948年编修的《杨氏宗谱》记载,这石桥名叫“十二桥”。传说这桥修得很美,就是比杭州著名的二十四桥差点,于是人们取“二十四桥之半”命名。因为是平板石桥,普遍称为“石儿桥”(与十二桥音近),逐步演变成为“石桥”,石桥村由此而得名。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时,这桥面上的沙石条,行人踏走,每根石条桥面已成深深的沟槽,并且桥墩两边各断了一根,后来用预制板铺上桥面,现在修了水泥通村公路,古石桥可供小型车辆行驶了。

品浠水人文,观秀美浠水!


撰文:杨毅    编辑&配图:詹佑麟  (网络配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智海淘珍 | 共享幸福人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赞体现真情 分享传递友谊

公众号:Transl8classwaraid

留言是一种美德、转发是一种智慧 欲阅读更多请↙↙↙“推荐阅读” !



推荐阅读

● 湖北颂

● 黄冈颂

● 浠水颂

● 为你写诗,灵秀湖北

● 神奇黄冈

● 灵秀浠水

又逢清明节,再祭慈父时

湖北春暖,花开疫散

三国争锋地,季春策山行

那一方山水叫阎河

谷雨节到话雨谷

飞钱落处是吉地

麻桥赋

闲话“浠川八景”

苏东坡与浠水医王

文昌公园:闲云楼主的朋友圈


       



在看就戳这里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